文章来源/潘建伦典当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2020年5月16日
随着国内国际黄金价格的节节上涨,其市场价格已然是越来越接近2011年9月的历史高位,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现在国内的黄金价格已然与那一波历史高价位差不了多少了。
黄金的市场变现价格从几年前的两百多块钱一克涨到现在三百多块钱一克,算下来,不到十年,如果同样一件20克的首饰,其前后可以变现的价格几乎是凭空多了近一倍,这个账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算一算当然可以让心情变得大好,不过,考虑到专柜零售价总是比国际国内现货交易价要高不少,所以,金价从跌到涨,看起来这里面空间很大,可大多数消费者想要实现保值增值还真不是这个简单算术那么简单。
如果没有疫情,黄金价格如此这般表现,一定是会助推该零售市场的消费热潮,可眼下,在老潘我看来,怕是没有多少人会跟风跑。不过,倒是那些拿着各种款式的假黄金饰品来行骗的骗子变多了。日前,有典当同仁就分享了下面这几个图片案例,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从上面这几张图片看,老潘我判断是一款采用银镀金工艺的装饰碗,多作为一种贵金属摆件在家里摆放展示。应该说,市场上用真材实料的足金或足银来作碗筷摆件自古就有,而由于镀金工艺的不断成熟,用银作为基底材质,然后再在表面镀一层厚薄不等的黄金的饰品越来越多,如果真实的打上足银的印记那倒不算是行骗,但如果打上某个品牌的足金印记,那绝对就算是行骗了。那么,有些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快速鉴别这一类饰品呢?以老潘的我的经验,根据饰品形态款式、题材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多种检测方法的综合运用仍然是最科学的,不过,对于这类银镀金饰品,由于其镀层厚度有限,采用火烧法和条痕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的鉴别出来。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掌握这些个方法仍然是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
从图片中项链的断口特征看,结合老潘我自己的经验,我判断这也是一款采用银作为基底材质外层包金的项链,和上面的银镀金材质的碗不同,这种包金饰品的包金层通常要比镀金层要厚,因为款式的原因,其包金层也会厚薄不均,所以,鉴别它最好是火烧法,条痕法虽然也可以用,但要注意厚度问题,至于密度检测,尽管误差值较大,但有经验鉴定师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参考信息。
再来看一款金手镯的图片。
类似上面这个款式的金手镯在金店里并不少见,而且采用空心制作工艺的居多,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作假者要么采用银镀金工艺,要么将银作为内里基底材料然后再在外层包金。
图中的这款金手镯当然是有问题的,如前面老潘对第一个图片案例的点评,银镀金倒是很容易识别的,但银包金的手法做出来的东西的识别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种款式黄金手镯的正品也多是空心工艺,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基本不会考虑去采用密度法来检测,但由于包金工艺下,其包层比镀层要厚,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采用火烧法检测并不容易识别得出来,条痕法也会因为包层厚度较厚的原因,手法不到位也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如此,这种包金工艺的手镯就大大提高了骗子行骗的得逞的概率。
回到这个图片案例来。
从几张图片中的信息来对这个金手镯进行判断,以老潘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其破绽还是有的,一个是这个手镯所配的原始购买票据中的物品文字信息是印刷体,这显然是个问题,因为基于常识,我们在正规金店里买金饰品,通常拿到的发票或者票据,其对所购买物品的描述通常是是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少部分小品牌也有手写的),这基本上算是骗子不小心“欲盖弥彰”了。另外一个是该手镯在我们的感觉经验下的体积与实际称重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也就是说,这么大一个手镯,即使是空心,其近30克的重量还是显得与实际款型和体积不那么匹配,这自然又是一个问题了。
正是因为存在上面这两个问题,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要怀疑,从而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就需要更加谨慎细致,相信综合判断和多种方法检测一定是能发现其问题的,毕竟,假黄金饰品做得再好,总还是与正品有差异,基于贵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总还是会在某个细节上露出破绽来。老潘我常说,做鉴定工作就是要“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只是这求证与假设之间,还是需要有全面而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