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专业文章

回顾2016年,当下中国典当业似乎处在一个“剧变前夕的深夜里”

          文/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  王菁菁 刘礼福  搜集整理:潘建伦典当工作室

老潘前言:在我们典当这个行业,不乏自说自应,自我恭喜的现象,从1987年复出到现在,有关描写典当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文章翻来覆去的写来写去也写不出新花样,给人的印象是这个行业似乎几千年都是一个面孔;今年是典当业复出三十年,有关那些进过典当行的客户和没有进过典当行的客户对典当行的真实印象和感受的文章却很少,即使在如今强调大数据作用的当下,似乎满世界也找不出一套让人信服的可资参考的数据信息出来,老潘觉得,除了数据,最重要的是,来自那些进出典当行的人群的视角和声音应该才是我们典当人想要知道的,只是很可惜,这方面我们知道的其实很少;尽管典当业给行业内外都是给人一个“刻板印象”,可不忽略了,近十年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精英人士譬如EMBA、海归都进入到了典当行业,他们把最先进的精神理念、运营管理技术和方法带入了典当行业,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活力,实质性的推动了典当行业的发展,但在一个剧变且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时代,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还有人啃骨头是必然的,无论如何,2016年已然接近尾声,回顾过去的一年,老潘觉得国内典当业似乎处在一个“剧变前夕的深夜里”,看不到希望而迷茫甚至逃离的有之,踌躇满志充满希望准备大干一场的亦有之,未来会怎样?没有人会知道,还是且行且看且珍惜吧!天总是要亮的!

    今天转载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刊登的一篇题为《2016 典当行那些不可忽视的“情绪”》的文章,作者:王菁菁 刘礼福,或许透过这些个“情绪”,您或许能和老潘一样感受到这真的是在经历一个“剧变前夕的深夜”!

全文如下:

编者按:岁末对行业进行盘点,相信各位典当经营者们的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但事物总是具有多面性的,有人因催收忙得焦头烂额,同样也会有人为新业务的增长而欣慰不已。实际上,不管是悲观也好,乐观也罢,现状并未脱离市场发展的某种规律。如此,一家企业能安全度过是自身本事,一个行业能经受住洗礼则并不简单。

情绪之一:焦虑

来源:逾期与催收

    曾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当前百分之八九十的典当行都面临着这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相当普遍。而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以最近的截至今年10月底的全国典当经营情况为例,贷款逾期率和绝当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贷款逾期率为13.5%,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6个百分点;绝当率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个百分点。

    在逾期和绝当增多的背后,是企业经营整体风险处于较低水平的反映,接踵而来的必然是盈利水平乃至缴纳税金能力的下降。仍以10月的数据为例,全行业实现营业利润、净利润与上缴税金同比都在降低,分别低了51.6%、57.2%与43.4%。

    如果典当企业不能妥善处理好逾期与催收工作,后果无疑就是亏损。数据显示,当前出现亏损(营业利润为负)的企业已达3000余家,亏损面38.5%,累计亏损额7.1亿元,均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

    一旦逾期出现,催收工作便成了重中之重,否则典当行资金链运转轻则卡壳,重则出现断裂。事实上,造成这些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不减,很多以往的优质客户不再优质——他们并非缺乏还款意愿,更多的是受经济环境影响让自身也无能为力。如此一来,典当行有钱也不敢放的局面便逐渐扩大。另外,一环影响一环的结果,是使得与典当相关的纠纷持续不断增多,甚至在今年,一些之前在业内颇有声誉的典当行都身陷其中。整体而言,早些年典当飞速发展的那种“扩张时代”已经过去,新一轮的洗牌调整正在进行,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军,慎之又慎是摆在经营理念前的一道“利刃”。

情绪之二:尴尬

来源:互联网之路不好走

    “互联网+”成为创业创新的热门词汇,这种流行并不是始自今年。只不过,从早几年的接触到今年效应逐渐显现,典当从业者们陆续发现,原来这条路没有想像中那么好走。

    纵观今年典当对接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会发现举动仍频频。比如今年5月,淘当铺与京东金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获得了其投资;还有雍和金融与典当行合作50万元以内的小额项目……除了第三方平台的介入,也有典当行自己的开发,比如郑州的几家典当行联手,利用互联网布局民品业务,如此等等。总的来说,目前存在的“典当+互联网”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营销,比如通过平台撮合业务,推广互联网营销工具;二是管理,比如研发推广典当的业务管理系统、微信典当等,借助互联网系统工具来提升典当行的管理水平;三是风控,通过各类信息的整合,提升典当行获取客户信息的能力;四是绝当品处置,包括与平台合作做线上线下结合的绝当品销售活动。流行趋势的矛头也有所改变——从早几年的债权流转成理财产品,更多地集中在了民品和征信上。

    但有没有效果是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对于这一点颇有微词,至少截至目前仍没有看到真正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方式出现。而从第三方平台的角度来看,一些典当行有着保守与急于求成的弊病,往往会给合作增加难度,况且互联网创业本身也需要一个“烧钱”过程。

    从现在国内使用网络的群体以及智能化手机的普及程度来看,“80、90后”客户与“互联网+”的确有着无限潜力,但典当涉足于此目前恐怕还停留在理论和探索阶段,如果不是单纯为赚快钱,这也是一个必经阶段。P2P的经历就是可以参考的例子。行业现在要做的是跟上时代,就算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来改善服务细节,也是一种思路。另外,线上线下的结合是比较理性的方式,过度依赖网络并不可取。

情绪之三:诧异

来源:新三板禁令

    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称,全国股转系统(即新三板)继暂停私募股权基金挂牌后,又把暂停的对象扩大到了包括小贷、典当公司在内的所有类金融机构等。而时隔大半年后,9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了六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指引,尽管当中并未对小贷公司、典当等类金融企业信息披露作出安排,但仍有分析人士指出,类金融机构本身监管仍存在制度空白,因此对其信息披露很难作出具体要求。现实情况是,目前类金融机构挂牌新三板仍未解禁,甚至有人预测类金融企业应该近两年都挂不了新三板。

    这对于之前曾有意上市的典当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冲击。因为上市要求相对低于A股市场,借助新三板解决自身融资难,并且以上市的方式扩大发展,曾被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所看好。就在年初暂停的消息刚出时,在新三板挂牌的小贷公司数量已达到45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此外还有8家挂牌的融资担保公司。典当公司挂牌数量虽不及于此,但7月华巨药房在类金融企业停止挂牌新三板政策出台后,停掉了旗下的典当业务,就是一种反应。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可能是出于为了防范风险、打击非法集资的目的。而冷静下来想想,典当行上市新三板,实际是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经营不善,达不到预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结果会与初衷适得其反。因此,即便将来禁令取消,典当行业仍需要好好掂量。

情绪之四:奋力

来源:新业务开拓

    其实,开拓新业务,对于相当一部分典当行而言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一直以来,典当行的业务构成都可用“三驾马车”来形容,即房地产、动产和财产权利。这当中房地产是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业务,甚至有不少典当行多年来只专注于做房地产。

    不过从今年的经营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务占比持续略降、动产业务占比攀升的表现比较明显,这与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同时,房地产易评估、利润大,为融资机构所青睐,随着融资市场竞争的激烈,典当在这一块儿的业务正被不断蚕食。至于财产权利质押,由于其中的一些业务太“虚拟”,风险难以把控,加之相对比较好做的股权又因为经济大环境而产生出诸多“不确定”、难变现,以至于这类业务始终难以被典当行进行实质性突破。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能凭借新的业务避开激烈竞争,典当行就有可能安然度过这一轮“大浪淘沙”。今年以来,在新业务品种的拓展方面,供应链金融尤其引人关注,探讨颇多,安徽、江浙、广东等地都有典当行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服务于供应链金融的典当行普遍具备集团公司背景,为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服务是他们的一种风控措施。

    除此以外,今年也有典当行陆续试水对接新的业务方向,比如农产品、中小电商、仓库质押等等。必须承认,假如没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开发新业务并不容易。但由此业界也应该转变思维,所谓的新并不仅限于产品,改进服务、挖掘新的客户都属于更新的范畴。例如今年以来一些专注民品业务的典当行更加强调客户体验,还有协会组织典当企业对接其他实体经济行业等,都是求新的一种好现象。

情绪之五:欣喜

来源:民品业务上升

    在今年有关全国典当经营的各项数据指标中,动产典当的表现十分抢眼,不仅业务总额下降幅度保持在个位,占比也在增长。这当中,广东的表现又不得不提——该省的动产典当业务总额连续三季度超过不动产典当业务,这在全国典当业界均为先例。其他地区的部分典当企业在动产尤其是民品业务上,也不甘落后,如在珠宝玉石、黄金钻石、奢侈品等传统民品业务上,既投入资金人力,又购置设备,重视人才培养。更有甚者,还主动与专业的机构如珠宝玉器城或者知名市场等合作,试水前行。

    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动荡不断、调整愈发严厉,股市更加跌宕起伏,可以说,在“三驾马车”的业务当中,目前动产典当是最让行业感到安全的。而当前对于这类业务的重视,更准确地说是集中在民品业务上。原先,典当企业往往因为金额小、耗人力、保管难等不屑于做民品,无意中放弃了行业悠久的传统优势,而趋向不动产;现在迫于形势,一些企业又重新拾起了民品。回归传统是保持发展的一条好思路,但事情并不简单。鉴于民众对典当的认知仍待更新,企业管理人和投资人又大多不太了解真正的民品典当业务,一拥而上未免显得有些盲目。即使是民品,如何差异化经营、做出特色来,这里面的学问也很深。

情绪之六:温暖

来源:行业抱团十分难得

     2016年的1月11日和9月23日,全国省市典当行业协会座谈会分别在石家庄和杭州召开。首次的行业大聚会重点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在2015年12月23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呼吁全国典当业协力巩固纪要对典当行业地位的肯定,落实纪要对行业核心利益的维护;而第二次大聚会则就目前全国各地典当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全国典当行业联手维权活动进展情况、全国性典当行业组织设立情况、典当行业税负情况、敦请国家商务部启动《典当管理办法》修订情况,以及2017年中国大陆典当业恢复3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筹备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中国典当业协会筹备成立至今已三年有余,但仍无音信。与此同时,中国典当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又愈加严峻。面对如此形势,各省区市级及其他地市级典当行业协会自然要比以往学习交流走得更近、抱团取暖抱得更紧。这种打破以往受地域限制、各自为营的做法,值得鼓励。

    整体看来,典当行业的日子普遍都不好过,促使其发展要注重自身业务转型升级,行业也进而面临大调整。建议全国典当业在努力团结行业力量的同时,更应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将抱团的作用发挥到实质尤其重要。

情绪之七:醒脑

来源:外围变化、大数据

    与典当行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相类似,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机构的生存环境也并不是那么理想,坏账、呆账越来越多是整个融资市场正在遭遇的现状。另一方面,今年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在日趋正规化,有助于这一新生事物结束原本野蛮生长的势头。

    在这种背景之下,今年以来一些集团公司针对个人消费贷推出的互联网信贷平台产品,让典当行业更加重视起大数据的作用来。这些产品做的是信用贷款且同样快捷,确实会一定程度地分流部分典当行的个人消费贷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数据的运用能够给融资行业带来不小的商机,但至今为止,典当行对于数据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微观的层面上,且受人力等因素的制约,真正要投身到大数据的研究开发中,对于绝大部分典当经营者而言是件难事。甚至在有些人看来,行业对接大数据,除了提高征信水平以外,别无其他。

    其实,在利用大数据辅助典当经营这个问题上,今年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利用相关手机APP作为征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味依靠传统经验,这种认识转型就很有些“提神醒脑”的意味。现实地说,即便不能自主开发,典当行业也不妨考虑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除了征信以外,大数据的运用同样有利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关键在于行业需要跟上形势,不能把这种改变的势头本末倒置。(全文完)

    感谢您关注老潘的典当私塾——潘建伦典当工作室,我们在这里碰撞更多“典当思维”,分享咱们典当人自己的经验、故事和感悟,分享更多典当业最前沿的思想和资讯,小班小课,一期一会,第三十三期“民品典当鉴定与评估专业实操技术培训学习小班”和第三期“奢侈品牌包袋鉴定与评估专业实操技术培训学习小班”现在已经开始招生了(具体开班日期待定),如果您有兴趣的话,欢迎您与老潘我联系沟通!

老潘的手机:13720340206

老潘的个人微信:panjianlunsir

老潘的QQ:602372611

老潘的微信公号:pan-jian-lun(您也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觉得老潘说得好的话欢迎转发)

  返回>>Top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7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