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建伦 2019年12月6日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利来利往便构成和反映了这世间各种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这其中无不是围绕着一个骗与被骗的逻辑在运行。
小时候就知道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样的说法,这或许是一种基于人性和常识的对骗与被骗的认识和理解,但想来,若是看清一个人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的话,那发现被骗的那一天一定是要“伤心欲绝”的,可是,反过来,若我们为了防止被骗而过于理性,总是抱着“有罪推定思维”和“阴谋论”去待人接物处事的话,这似乎又把人生过得没了趣味。 这还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理性与情感,永无休止的纠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尽人皆知,这是常识,固然,常识也是真理,但它也不是任谁就能拿捏到恰如其分,看看生活中,正是因为这种认知和思维的原因,一些人不也是常常把机会的面包当作狗屎给扔掉了嘛。无论怎样来看,发生在我们这世界里的骗与被骗的种种人间故事永远都不会落幕。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一辈子不被人骗那是不可能的,顶多就只能做到少被人骗,或者是,即使被骗了,不至于伤心失身和舍财那就万幸了。
在我看来,常识很重要,但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认知和思维却也是基于生活常识之外的一种防止被骗的更好保证。
近几年,在典当行或二手市场上,出了这么一种骗术,即拿所谓的有一定年代的但又和时下大家都相对很熟悉的物件来骗人,譬如,伪造的清代或民国的金条、银圆或者钟表等,骗子往往抓住一些人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但又想“捡漏”的心理,从而使得这些本来拙劣的骗局得逞,这里面,有些基于常识是可以辨识得出来的,有些还是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几天前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拿来行骗的物件既不是清代的金条也不是民国的银圆,而是所谓的“清代钻石”,说真,这个所谓的“清代钻石”的骗术在几年前我就听说过,我不知道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被这种骗术骗到,但基于这个“清代钻石”的证书和相关图片,在这里说道说道还是有必要的,先来看看这个所谓的“清代钻石”的图片。
从图片来判断这颗“清代钻石”,这是一颗圆钻型切割工艺的“钻石”,其大小重量怕是不小,因为它台面上都能盖上“乾隆年制”那么大的印章,想想,这得多大的钻石才能把盖上这大的印章啊,或许,对于不懂钻石的人来说,这一定会惊倒,要知道,人家章子怡结婚的时候也只能戴上个9.5克拉的钻石,而9.5克拉的钻石直径大约也就是13.75mm上下,看看图中的这“清代钻石”,这怕是远远不止这点直径,到底有多大,还是看看给它配备的证书吧。
且不说这证书真伪,单就这证书上的检测结果来说吧。
看看图中这证书第三行,人家明明白白的写着的重量是132.72克拉,这大小重量只怕没多少世界名钻能和它相提并论,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国宝,然而,稍微懂些钻石知识的人就知道,这证书里面的描述结果可谓问题多多。
首先,这证书里最简单的一个检测值即密度值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因为,钻石的密度值是3.52克/立方厘米,而这张证书里写的是3.981克/立方厘米,这个密度值自然就不是钻石了,它这个密度值大约接近于刚玉的硬度。
其次,从图片看,这是一颗圆钻型切割工艺的“钻石”,但要知道,这种称之为“圆明亮式琢型切工”钻石是波兰数学家马歇尔于1919年首先计算出理论上让钻石反射最大量光线的切割方式,如此,是不可能在清代就有这种切工形状的钻石出现,继而,证书上表述这“清代钻石”的尺寸是29.93mm,老潘我根据标准圆钻型钻石专业公式算了算,算下来,这颗“清代钻石”大约是98克拉上下,远达不到其在证书上所描述的132.72克拉的重量,由此切入点也可以判断这根本就不是钻石。
最后,证书上表述这颗“清代钻石“的硬度是用的维氏硬度,这一点也不符合宝石鉴定原则,一方面,正规的宝石证书上不会表述某一种宝石的硬度值这个参数。另一方面,宝石的硬度在宝石学里是采用摩氏硬度,而不用维氏硬度或其它硬度标准,基于这一点,我也认为这颗“清代钻石”不靠谱。
那,这到底是一颗什么宝石呢?没有实物来组检测还真说不好,不过可以相信,拿到任何一家珠宝检测机构都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单就这些有限的信息来看,合成刚玉的可能性是最大了。
那证书里下结论说这是一颗“清代钻石”怎么理解呢?还真别说,能从一颗钻石上看出它的年代来,我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切割形状上或许是个切入点,但除此之外,想不出还有什么“高科技”,我琢磨着,之所以这张证书检测结论为“清代钻石”,可能是来自于这“钻石”上的那个”乾隆年制“的印章,可是,您不妨想一想,清朝乾隆年间是用的什么技术把这印章印到钻石上且还能保证这印记几百年不掉呢?反正以老潘我有限的见识和认知是想不到也想不通,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