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黄金典当也迎来的传统的交易旺季。业内提醒,作为一项重要业务,典当企业在迎来业务高峰的同时,还应当多加留意犯罪分子的造假手段,谨防黄金典当诈骗案件在年底抬头。
日前,江苏的一家典当行就遇上了麻烦。据悉,犯罪嫌疑人拿出的金项链表面刻有某知名百年金店名字的金项链,做工精美,手感也很沉,典当行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火烧检验并未发现异样,便收下当品,在有同行提醒之前都没有发觉这条金项链的异常。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之后交代,他们造假的手段并不复杂,不过是常见的“金包银”,由于部分典当行验金的方式比较传统,仍以火烧法为主。而个别典当行为省时间,仅通过用火枪往两头烧来检验,产生了很大的漏洞,他们才能够得手。
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黄金制品的造假手段不断翻新,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包金”这种造假手段来说,一些典当行为了当品可以方便当主赎回和自行卖掉,不会对金器等贵重物品进行破坏性检验,这一不成文的“行规”则更容易成为趁机下手的一个突破口。而在黄金中掺入铱等重金属的造假方式较为隐蔽,但对于资深业内人士来说也不是难题。“鉴定铱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硬度辨识。”资深典当业内人士潘建伦这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如果拿到的黄金制品硬度较大,就需要各位同行多加注意。”而谈到前一段时间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的“黄金生锈”事件,潘建伦表示,这是黄金制品接触到汗渍或油脂后的正常现象,烧灼之后便会消失,与黄金造假没有关系。
事实上,在近年金价较高的背景下,典当行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一个重要目标。业内人员指出,典当企业的防范措施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提高自身鉴定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不厌其烦地对当品进行完整全面的鉴定,另一方面,典当行对客户身份、当品来历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检查,当面验证客户身份及联系方式,并要求客户提供完整可信的当品票据。对于身份可疑的人员及当品,典当行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宁可放弃业务也不要给心怀不轨者可乘之机,更应当避免成为不法分子销赃的途经。(记者 夏宇)
本文网络链接地址:http://www.zgswcn.com/2013/0131/120898.shtml
潘建伦典当工作室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