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武汉典当行业陷人才“瓶颈”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
搜集整理:潘建伦典当工作室(文章标题有更改)
9月是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据悉,今年将有百名新生进入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拍卖典当专业方向学习,而该专业通过转专业新增的学生人数则创下了历史新高。
未来行业的队伍中又将增添新的力量,这样的消息令不少关注典当发展的人们感到振奋。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业内人士反映,近段时间典当人才流失的现象却较为明显,遭致部分人对行业产生前景堪忧的疑虑。忧喜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人才流动的表象之下又隐藏着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招生与就业均较乐观
“今年我们的拍卖典当专业方向招生情况基本与去年持平,在100人左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通过转专业新增的学生创下历史新高,新增近30人。目前,四届在校的本专业学生已接近460人,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拍卖典当专业方向毕业生能达到110人以上。”刚刚忙完手头的迎新工作,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拍卖典当方向)专业主任扈涛这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被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针对这一情况,在扈涛看来,作为当前全国惟一一家开设有拍卖典当专业本科层次的高等学府,从已经毕业的6届学生反馈情况分析,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前景仍是比较乐观的。
“我们最终得到关于今年该专业就业率的数据是95.24%,这个数字在校内排名第一。可以说,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在拍卖、典当两大领域寻找到工作机会,学生的选择余地也相对比较宽,专业对口。大约有30%至40%的毕业生会进入到典当领域。”他说。
扈涛同时表示,由于拍卖典当是该学院的特色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学院也有着自身的考量,并且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例如,作为一门社会实践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年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都有暑期实习的要求,这无疑意味着学院每年都面临要解决近百人的暑期实践难题。“通过近十年的校企合作,我们建立了一个从行业协会、地方行业协会到企业层面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每年暑期之前,通过天津典当业同业协会、北京典当业同业协会等联系到实习机会基本能满足70%的实习要求;很多校企合作单位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实习机会提供,约占15%;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所在单位,通过毕业生获得的实习机会,约占8%左右。余下的则是部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实习机会。”
据介绍,面向市场开放性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学院在典当力量储备方面所下的工夫与坚持的原则。
业务萎缩难保稳定
事实上,对于典当行业的发展而言,人才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日常业务的拓展,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归根结底人才都是制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但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当前行业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作为“输送方”,高校培养典当专业人才有不断扩大之势;而在另一方面,自今年以来,业内人才频频跳槽的情况却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近段时间相对更加集中,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的重视。
李女士是湖北一家典当行的房地产典当业务经理,据她介绍,自己进入典当行业已有好几年时间,前不久刚刚辞去这份工作。“现在房地产典当业务不如以前那么好做了,业务量下滑,我们的收入自然也不如以往有保障。再加上现在的融资机构并不只有典当一种,我想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做打算。”她向记者坦言,并透露自己将来更有可能选择的是去小贷公司工作。
据了解,抱有李女士这种想法的,在当前典当从业人士之中并不在少数。业务的“越来越难做”、竞争对手的不断挤压……都是使得他们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说,作为企业,人员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有分析指出,之所以今年整个典当行业人员变动表现尤为明显,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行业生存的一种不够景气。
“最近,我们典当行刚增加了两名工作人员,都是从事过七八年典当工作的年轻人。”上海一家典当行的经营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之前大家是通过行业的QQ群交流,了解到上海有典当企业因为官司缠身,停止了运转,导致其工作人员只能另谋出路。我们认为,像这样有经验的人才,如果不做典当了实在可惜,所以马上与他们联系,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招聘。”
对于近来业内跳槽频繁的说法,该经营者表示确有同感。按照他的分析,类似上述这样的例子,因为典当行惹上官司而不得不停业所致是一个原因,“但这绝不是最主要的。更有普遍意义的还是在于经营业务的萎缩,比如房地产。我在这个行业当中打拼了好些年,像今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
据他透露,如今在沪上典当行业中,一般的业务人员薪水大概在6000元左右,“可能很多人的收入高低还要与奖金挂钩,通常在千元上下,这是个浮动性的指标,业务萎缩,收入减少,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确实很难保证人员的稳定。”
而更令业内人士感到担忧的是,往往在这样的波动当中,这些从典当“出走”的人才会“跳”到小贷、担保等其他融资机构的那一边。由于都是做融资,业务有交集,不存在难以上手的情况出现,“再加上小贷这样的‘后起之秀’,本身整体的资金实力就要强过典当行,从身份上说,他们又有‘准金融’机构的意味,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此也陆续有不少扶持政策出台,这样的发展前景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来说怎能不是一种诱惑?反过来讲,业务骨干的离开,对典当企业本身肯定是种伤害。”
自身原因也是关键
有分析指出,就一家典当行而言,市场营销类、风险控制类、经营管理类、民品鉴定类是其必须具备的人才结构。但仅仅搭建这样的结构仍然不够,还需要在公司治理层面通过制度完善结构,优化结构。因为只有公司的组织结构清晰合理,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人才问题才会从根本上逐步得到缓解。
不过记者发现,至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典当行经营者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观念的局限,也是行业面临人才发展“瓶颈”的一个关键点所在。
“现在有一部分人开典当行还是抱着赚快钱、家族式经营的心态,或者是什么好做就集中做什么,只要经营者自己掌握有资源就行。三五个人、两三台电脑是一家典当行的全部,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由此又何谈人才的培养?”北京一位资深典当业内人士认为。
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往往一环套一环,如此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某些典当行经营者在制度的完善、形象的宣传等方面鲜有注重,以致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觉得做典当“名声不大好听”、经营思路过于保守等等都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少了合理的人才结构,企业乃至行业发现,自己想要做大变得十分困难……
此外,值得关注还有业务结构的单一化。“在有的典当行经营者眼中,民品远不如房地产赚钱,他们会把所有精力全放在房地产业务上。在这样的企业中,即便你是珠宝玉石专业科班出身,哪怕你再优秀,依然会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很苦恼。”有知情人士透露。
更有观点认为,其实典当业的发展,人才的结构、是否短缺都只是一种表象,真正亟待解决的,是如何走出业务过度集中、单一的“沼泽”。“比如说发展民品业务,现在银行不做、小贷不碰,质押就成为了典当行的‘专利’。避免竞争的同质化,实际上就是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短缺只是表象,真正应该重视的还是业务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责任编辑:蔡蕾
  返回>>Top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756号